新闻中心
阁下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几代校友琴瑟和谐——记杭州大关小学校友知音乐团

2016-11-25

民乐萦绕他们的人生数十载。

  音乐,成为他们的人生支撑。

  有音乐,人生就有希望。

  音乐,亦成为他们辐射社会的温情使者;

  音乐,成为人和自身精神世界、人和人、人和社会达成和谐的黏和剂。

  6月19日晚,杭州大关小学校友知音乐团在宁波音乐厅的演出,座无虚席。这是他们走出杭城,在外地的首次亮相。

  这支乐团是由大关小学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毕业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民间艺术团体,也是杭城惟一一支由校友组成的业余民乐团。一年前,我首次接触到它的时候,还仅仅只有三四十人,但眼下已经拥有七八十人,还有100多个预备队员。据乐队的常任指挥、浙歌的演奏家颜建华介绍,它目前已是杭州声部最全的民乐队之一了。

  4月5日那天,我在位于杭州三塘新村的浙江社会艺术学校的礼堂里,目睹了杭州大关小学校友知音乐团诞生1周年的纪念演出。所有的男士白衬衫、黑领结,女士红毛衣、黑裤子,个个薄施粉黛。二胡、板胡、古琴、笙……各色各样我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乐器,通过他们的手势,演绎出勾人心魄的魅力。尤其是当最后的民乐合奏《韵》响起,坐在我旁边的杭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大律师曹星激动地说:“他们对韵的演绎非常到位”。对这些曲目耳熟能详的名誉团长、现任大关小学校长朱玉琳也说:“和孩子们的演奏相比,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要深刻多了。”

  有一种情结叫永恒

  音乐,是和我们的人生融炼在一起的。——胡培群

  2004年被中央教科院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大关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美育传统的名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专业剧团和艺术院校输送了100多名音乐人才,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陪同外国元首或贵宾观看过学校小乐团的演出。

  校友艺术团副团长谢小英,当年曾是大关小学第一任小指挥。1958年,浙江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大关小学拍了一部专题记录片《小小国乐队》。谢小英身着漂亮的制服,指挥着全体队员演出《金蛇狂舞》。1961年4月20日在原西山公园,周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观看大关小学民乐队和天长小学合唱团演出时,一把抱起了谢小英。“我幸福地笑啊,笑啊”,这种记忆深深刻入谢小英的骨髓,至今挥之不去。

  他们,就这样由于大关而和音乐结缘,又一起仰仗着音乐,度过那些上山下乡艰难的岁月。

  担任杭州金松空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胡培群,当年曾被周总理一个随手扣在自己头上的大胖娃娃头饰,弄得“幸福地晕得不得了。”去黑龙江插队落户时,别的行李可以精简,但有一样东西万万不可拉下——二胡。繁重的劳动间隙,他在农场里办起了乐队,组织了80个知青一起演唱《长征组歌》。

  “音乐,是和我们的人生融炼在一起的。”胡培群的这句话,在采访中深深地击中了我,以至于我的笔把采访本都戳破了。

  这些饱经沧桑的业已五六十岁的人,成为校友乐团最早的发起者和最忠诚的中坚力量。

  有一种精神叫凝聚

  我就想在一个群体中很快乐地生活。——孙占梅

  每个双休日,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赶来,汇聚在大关小学的民乐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排练。

  朱校长无偿为他们提供排练场地,资助他们买乐器。她说,“这样一个集体能凝聚在一起,全靠一种精神。”“这种音乐理想对现在的学生是种教育。”

  其实,岁月流转,他们的音乐才华都已逐渐淡薄。不复当年的童真,不复当年的活力,但他们依然有激情。他们凭着对人生的热爱,凭着对音乐的依恋,执着地拉响人生最后一段华章。

  原诸暨日报的记者郑炳坤,每个双休日,都拎一把二胡和板胡,准时从诸暨坐火车出发到杭州。参加完排练,回到诸暨已是深夜。在他眼里,这是一种精神追求。“眼下能振作自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民乐。到这个团体里来,使自己不像个小老头那样地活着。”

  57岁的孙占梅,眼下正在外地负责某大型工程。他是带着大提琴去工地的。空闲时候他的提琴声,成了远离家人的同事们最好的慰籍。只要有空,他都赶回来排练演出。

  “杨记者,你年纪比我轻,你懂不懂我们?——我就想在一个群体中很快乐地生活。”“我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别的可能,只有在这个团里我才有用音乐表达我自己的机会。”面对孙占梅的眼睛,我几乎无法用笔记录下来他这样赤热的告白。只能用心。

团里一位女校友,中年痛失爱子,严重精神抑郁,同为高知的丈夫束手无措,尽管老同学们一次又一次上门抚慰,终无法打开她郁结的心门。直至有一天,她被劝说进了这个团。“就当去公园走走,去商场逛逛”,老同学们用音乐作幌子,拉她散心。没想到,当置身于这么多不同年代的校友中;当重操起业已生疏的乐器,小心翼翼而又欢天喜地地一起合奏那些经典的乐曲;当久违的音乐,流水一般,倾泻全身……她哭了。这一次,她的眼泪比从前轻快。原来,她也可以重新开始。原来,生活可以再来过。

  还有一位黄姓老校友,从热水瓶厂下岗,送过牛奶,做过保洁,现在当保安。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就靠借债度日。但手中的二胡,他从来没停过。“最苦的时候,我也拉。老婆说我——你穷开心啊?我说对啊,穷才要开心啊,穷了还哭哭啼啼,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后来,陆续又拉板胡、京胡。”“现在,我到了这个团体就像进了天堂。我把它当专业搞。”

  乐队里还有特殊的一位团员,他并没有在大关读过书,但当过大关的校外辅导员。一头白发的谢兆福,在乐队里格外醒目。他已经68岁了。经历过前线歌舞团的濡染,从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退休后,担任过大关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教吹笛子和笙。就这样成就了他和这个乐团的缘分。“在这里,我找到了我调节情绪的最好的途径。”

  有一种情感叫回报

  我们这个乐团,爱的力量很强大。我们讲“四爱”。一是爱音乐,二是爱生活,三是互相关爱,四是爱社会。——孙占梅

  他们最初的观众是校友和亲朋。

  去年3月28日在红星剧院的演出,是乐团成立后,也是老校友们“复出”后的首场演出。由于要票的人实在太多,每个乐团成员只能分到两三张票。孙占梅把票子给了正上大学的女儿,和也曾在大关小学就读过的姐姐。在女儿的眼里,“没想到老爸在台上这么帅。”而姐姐含着泪对孙占梅说:“这么多年,除了年龄,没想到其他什么都没改变。”吵着要来的还有姐姐的小孙女,在舅公的影响下,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她也拉起了大提琴。演出谢幕的时候,她蹦着就上了台,搂着舅公的脖子,在舅公的脸上使劲亲了一下。谢小英90岁的老妈妈也来了:“我有两个女儿都在台上。我肯定要来的。”谢幕时台下的观众纷纷抢上台,和亲爱的人拥抱在一起,那一刻,剧院里激荡着一股亲情和爱的涌流。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们开始筹划着要把自己的音乐向社会推广,去更多的地方,给更多的人演奏。“民乐就是我们的精神产品,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向社会输出喽。”乐团常务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大关小学特级教师程荣炳如是说。

  在团长、知音国乐馆馆长陈建国的牵线下,他们的演出成了“走进音乐殿堂——百场系列经典音乐会欣赏”之中的一场。走进熟悉又陌生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大联欢厅,老校友们真是百感交集,“小学毕业后,就没进入过。”面对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恨不得使出全身的功力,不仅带给孩子们动听的音乐,还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音乐的背景和乐器知识,带去更多美的享受。

今年六一前,他们特地包车去了富阳,给省盲童学校的孩子们演出。上午演出,下午给该校的小乐团的队员们进行个别辅导。

  全校160多个孩子一个不拉地坐在礼堂里,享受这场音乐的盛宴。“真的是享受,因为他们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副团长李秋华噙着眼泪说。有一个细节让她终身难忘——一个民乐节目正在表演中,坐在她边上的一个盲童学生突然轻轻地说:“有一个笛膜破了。”一语惊倒众人。“果真是这样。”曾经是专业剧团演员的李秋华,是个情感丰富的女性,至今说起来仍按捺不住激动,“临走的时候老师们提出来请我们常去辅导,我连连点头。我说,我现在还没退休,退休后一定天天去。”

  老校友、杭州滑稽剧团演员林宝华不仅主持节目、活跃气氛有一手,而且还有唱歌的绝活。一首《好汉歌》,带动得所有的孩子一起拍手合唱。林宝华说,“我们在外面跑演出其实收入不错。但每次校友团一招呼,我屁颠屁颠就来了。而且觉得特别有意义。”

  他们还到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给学生们表演。到福利院给老人们演出。本来老早想去省监狱给犯人们演出的,每次都因种种原因没去成,“今年一定会实现这个心愿的。”李秋华强调说。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杭州知音琴行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905810360 邮箱:zhiyin88089722@126.com 联系人:陈总 地址:叶青兜路51号